2017/9/6

Fields of Despair 西線大鐮刀

Fields of Despair 是一款著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線法國戰場的木塊戰棋。除了戰場上從敦克爾克到貝爾福特一線的交鋒外,還帶入了東線戰場、海軍封鎖、U艇襲擊、制空權與偵查、火炮與毒氣等等要素。一戰的背景可以參考先前介紹過的光榮之路,而兩個戰棋間的最大差異除了地理範圍縮小外主要在於:Fields of Despair 的行動方式是公開且雙方均可執行的,但兵力大小則屬於木塊的隱藏資訊;光榮之路的行動受限於手中隱藏的卡牌,但兵力佈署則為公開的資訊。



遊戲從第0回合開始,木塊朝上的數字為此木塊代表的兵力,符號方塊中一條斜線者代表上限為4的騎兵、其移動力為三格,其餘方塊中交叉斜線者代表上限為20的為步兵、移動力為兩格。由此可見開局時模擬1914年8月的狀態,德軍右翼共計47個師準備突入比利時境內,而法軍主力分布於凡爾登一帶的要塞群,法比邊境上的莫伯日要塞則為英國遠征軍駐守。



德軍靠著優勢兵力成功地攻下了列日與那慕爾要塞,但前進至安特衛普的3個騎兵師雖然靠著Big Bertha列車砲摧毀了其要塞,仍在要塞與駐軍的反擊火力下傷亡殆盡。地圖上取得分數的主要關鍵,分別為模擬德軍希里芬計畫與法軍十七號計畫的目標。



德軍大鐮刀繼續揮舞,右翼毫髮無傷地攻下安特衛普,左翼則僅以1個師的代價取下英國遠征軍駐防的莫伯日要塞。木塊戰棋的基本概念是以兵力多寡決定戰鬥力量,但因此無法模擬出當年英國遠征軍裝備、訓練與士氣的精銳是有點可惜的。法軍隨後的行動以1個騎兵師切斷了莫伯日的德軍,駐守於凡爾登要塞群的部隊也跨過馬士河進逼阿登森林與史特拉斯堡。



英軍後援部隊開始越過海峽進駐加萊,德軍繼續前進至索姆河與馬恩河北岸的蘭斯要塞,在此迎接的是法軍重砲轟擊。法軍先前的行動已威脅進入德國境內,但透過本遊戲詭異的戰略移動,德軍仍然在全線都握有兵力上的優勢。



由於先前法軍砲火猛烈(?)令德軍未能攻下蘭斯,而法軍則不斷以小部隊滲透切斷德軍補給線,並重新奪回莫伯日要塞。本遊戲中補給被切斷的代價相當輕微,僅有戰鬥擲骰減半與移動方向限定為接回補給線而已;不像光榮之路斷捕的單位不僅完全無法行動,回合結束還自行消滅且不可重建。在此若如果被圍困的部隊本身數量夠多,對方可能也完全不敢有任何動作。



這個遊戲中最詭異的就是戰略移動的設計,每回合雙方的行動結束後各自會獲得一個任意移動的階段,場上所有已占領且補給正常的區域間單位均可任意調度。基本上是同時進行,但規則中有提到德軍可進行最後的移動,所以通常都會看協約國調整了哪些區域再來考量。與上圖相較之下可發現德軍大幅地抽調了要塞中的兵力分散至其他區域,並且把史特拉斯堡附近的騎兵師移動到比利時,準備在下一回合攻下敦克爾克。



這個遊戲中最有趣的就是關於火炮、飛機與科技的設計。火炮、飛機與補給的數量均來自於每回合使用經濟點數提升的上限,而每回合固定會耗損1個單位。火炮與飛機都被分為力量從0至4的六個單位中,每回合開始移動前可派出飛機偵查,而雙方的飛機亦可互相攻擊,若在空戰後剩餘飛機的單位數量不夠,則無法查知目標地區敵軍單位的狀態。火炮則是用於地面戰鬥發起前,可攻擊對方地面單位或要塞,圖中德軍的Big Bertha就是摧毀要塞的利器。補給點數的上限則為可提供補給的區域數量,若佔領區域超過此上限則需自行選擇哪些區域斷補。最下方則為空軍、坦克/突擊隊、毒氣與防毒面具的科技,領先的科技都會帶來不同層面的優勢。




此處則記錄雙方的勝利點數,左方為由上至下分別為美國參戰、無限制潛艇戰與英國艦隊封鎖等級,右方則為東線戰場狀態。美國參戰等級會逐回合提升,當德軍開始無限制潛艇戰時則會大幅上升直至美國參戰。封鎖狀態與東縣戰場的結算,都是來自於每回合使用經濟點數放入封鎖袋中後抽取的結果。基本上封鎖等級一定會逐年上升,反映德國在參戰後期資源的匱乏。而東線也是持續的壓力,直到俄國革命發生為止,在此之前若俄軍累積三次重大勝利則攻入柏林,遊戲立即結束。



每回合開始時雙方均有固定的補員數量,初期同盟國相較於協約國大約占3:2的優勢,大概到第七回合後則逆轉為協約國較占優勢。登場地點德軍位於科布倫茨、英軍位於英格蘭、法軍則位於巴黎,若美軍登場後可直接部署於前線。戰爭初期由於德軍進攻力量兇猛,通常補員都跟不上前方的戰鬥部隊,但是在戰略移動階段之後當然就是另一回事了。



德軍挾著優勢的數量與如虹的士氣(?)繼續向前進攻,右翼已經進佔敦克爾克準備進攻加萊的要塞,中鋒也透過戰術點數將補給狀態恢復正常、守穩了莫伯日與蘭斯兩個要塞,左翼慢慢將法軍推回戰爭時的起點。若沒有非常奇妙的戰略移動方式,德軍不可能這樣迅速地將兵力分配於攻擊或防禦的重點上。




德軍右翼進入加萊,卻僅於擊垮其要塞後意外地被英軍擋了下來。中路偵查凡爾登要塞後發現其守軍力量薄弱(僅兩個步兵師),原欲集合周圍30餘個師的力量希望一舉攻克,卻發現已無戰術點數可啟動Big Bertha、加上五級要塞與河流地形使進攻方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而作罷。左翼則繼續壓迫法軍退出十七號計畫的得分區域,並派遣一支敢死隊進入南錫要塞呼叫砲擊(遊戲中一個區域的最後1個師是無法因砲擊而消滅的,而有單位的區域方可啟動砲擊,因此若對方不啟動該區域戰鬥,這個師就可以不停地呼叫砲擊削弱對方的兵力)。



因為德軍較為保守,目前尚未開啟無限制潛艇戰使得美國參戰進度緩慢,英國的封鎖倒是頗為有效,且因十七號計畫的成功雙方分數始終在伯仲之間。由於德國對東線戰場沒有投注太多資源,俄國靠著抽出三個俄軍木塊已獲得一次重大勝利了。



法軍集中近30個師於中路並將德軍逐出蘭斯要塞,左翼的騎兵再次切斷了安特衛普與加萊的德軍補給線,由於本回合可能為最後一回合了,德軍考慮右翼在無法前進至巴黎的情況下能獲得的分數較少,且開戰以來攻擊重心都如史實般放在右翼,若此時透過戰略移動將部隊調往左翼,將會有什麼樣的效果呢?



果然法軍的右翼相當薄弱!可能由於上一回合差點被奇襲凡爾登要塞,法軍主力的30多個師都回到凡爾登至南錫一線的要塞群中。德軍以40個師兵分兩路,一路挾著優勢火力直接進佔貝爾福特要塞,另一路則圍攻埃皮納勒要塞。法軍的兵力已捉襟見肘,只能靠著索姆河與馬恩河支撐防線;英軍則棄守加萊,企圖協助法軍守穩索姆河一線。



由於時間已晚法軍玩家放棄最後一動,遊戲在此結束。德軍開局時擁有106個師加上增援的70個師,至此僅剩103個師;協約國開局時擁有84個師加上增援的45個師,至此僅剩45個師。由於擲骰機制無法展現部隊的其他素質,數量就幾乎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印象中當天德軍的骰運略佳,而最後傷亡比數也僅為73:84,但加上基數的差距最後就形成上述這樣懸殊的比例。接下來德軍還有50個師在後方蓄勢待發,而英法僅有38個師;加萊、南錫與朗格爾等三座要塞勢必無法守住,圖勒要塞亦岌岌可危。下一回合的僵局恐怕會在馬士河、馬恩河與索姆河沿線展開,而德軍獲得興登堡防線的加持之後,協約國恐怕更難將其逐回戰鬥發起線了。




前面已大略提過這款戰棋的創意與趣味來自於科技、飛機與火炮等方面的設計,但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戰略移動的機制。現實上不可能有這種概念,尤其當回合時間算進去之後更不合理。1914年8月是第0回合,之後有三個回合;一回合大概是一個多月,但幾十個師幾十萬人可以在安特衛普到南錫全線跑來跑去?不可思議。

其次在遊戲性上,對於協約國來說未免太弱勢了…德國可以以凡爾登為軸心不停轉換大鐮刀的方向,其他地方只要放稻草人跟一兩隻兵阻擋突穿。對於這種作法協約國根本沒有辦法防禦…運氣好猜到德軍主力在哪裡,雙方硬碰硬之下兵力差距會造成更大的損失;猜錯的話主力方向頂多前進兩格,但另一邊就要被德軍大掃蕩。後期協約的兵力漸漸取得優勢後可能也可以比照辦理,但在德軍已獲得興登堡防線的支持下效果堪慮。

同樣的故事重演三回合,後期還不知道協約推進的力量夠不夠,但中期的分數已經拉開許多。起始同盟與協約的軍力比大約為5:4、前三回合補員的比例則為3:2,德軍只要在掘壕前守穩可取得分數之要點即可。協約國要到第七回合後兵力才開始有3:2的優勢(不算東線德軍跟美軍參與的話),這時遊戲都快結束了。

一次世界大戰的概念應該是因為運輸不發達而無法迅速轉換兵力集結的地點,導致雙方不停地把後續兵力塞在某幾個僵持的空間,沒事做外加砲火襲擊下只好挖掘壕溝,再等看看有沒有機會前進。這款戰棋的戰略移動會讓這種膠著感完全消失,而擲骰判定戰果的機制會讓數量優勢的效果更為嚴重,但這部分或許要再多嘗試幾次完整遊戲後才能判斷。

2017/2/22

光榮之路 絞肉機們其樂融融

光榮之路是一款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卡牌驅動戰略級戰棋。在這以前,世界上的人們認為和平是理所當然的;縱使偶有國家發生內戰(南北戰爭)或局部衝突(克里米亞戰爭),大體上全球仍是平穩的。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當時仍稱之為世界大戰,因為沒有人想到會有第二次),人們才意識到像這樣參戰國包含全球主要國家(奧、俄、德、法、英、土、義、美、中、日等國)且戰火遍及歐洲、美洲與亞洲的危機是確實存在的。戰爭爆發的原因複雜,但導火線大致可用下列的故事來解釋:

斐迪南大公:啊啊啊啊啊!!! (於塞拉耶佛遭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暗殺)
奧國:你敢殺我王儲?把兇手交出來再拿出一點誠意!否則就打你!
塞爾維亞:歉難從命! (奧國宣戰)
俄國:你敢打我小弟? (俄國參戰)
德國:你敢打我兄弟? (德國參戰) 法國給我安分一點!
法國:......。
德國:啞了嗎?那就先打你! (法國參戰) 路好難走啊啊比利時借我過一下!
比利時:不行!!呃啊啊啊啊! (被德國痛扁一頓)
英國:純粹的廢紙?我們當然要保護比利時! (英國參戰)



戰爭爆發時,西線是德軍的小鐮刀對上法國、英、比三國聯軍;東線是奧軍與微弱的德軍聯手對抗俄軍;南線是奧軍對抗塞爾維亞,其時義大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與土耳其都還未參戰。

遊戲中單位有兩種,分別為軍團與軍。以位於亞琛的德國第一軍團為例,上方是部隊番號(1集團軍),左側是國家縮寫(GE),中央的圖案是北約軍事符號(此處為步兵,遊戲中有少數騎兵軍出場),下方一排數字是單位屬性、分別為5(攻擊)-3(防禦)-3(移動)。



遊戲中淺灰底色的區域開始時為同盟國(開始時為德、奧,之後可能會加入土耳其、保加利亞等國)控制,淡黃底色的區域則為協約國(開始時為英、法、俄、比,之後可能會加入美、義、希臘、羅馬尼亞等國)控制。地形分為平原、森林、山地與沼澤,分別依其特性對進攻與防守造成困難或優勢。八角型區域為要塞,戰鬥時會將其力量加入防守方,且若未被摧毀或包圍之前敵方不得穿越。紅框標示重要區域,占領後可獲得VP。有小圓圈在其中的區域為補給點,任何單位若不能連接到補給點則視為斷補,不僅無法啟動且遭受攻擊時非常不利,在回合結束時未接受補給的單位將自動消滅且無法重建。



遊戲中為模擬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壕溝戰,設定了像義奧邊境的壕溝(當然德法邊境也是),戰鬥時會大幅增加守方的優勢,並且遊戲開始時雙方均無法隨心所欲地挖壕溝,直到其中一方將壕溝卡牌做為事件執行後,大家才可以開心地開始挖啦!此處還有一個可愛的單位,就是位於辛廷耶、移動力為0的蒙地卡羅軍,平時不能移動,若是不幸被迫撤退則會立即自爆...。



開戰時VP位於10,若達到20則同盟國自動勝利、0則為協約國勝利。除了佔據紅框的重要據點可獲得VP外,某些事件也會造成VP的移動。若未達成自動勝利的條件,遊戲結束時將視VP位置依劇本決定勝利或平局。



軍的單位能力與形狀都較軍團小一號,此外軍團與軍所使用的火力表也不一樣,同樣攻擊力的情況下軍團能造成較大的傷害。預備軍格的軍非常重要,承受傷害時軍團會先翻面呈現減員狀態,之後會移除並以預備軍格的軍取代;若需要取代時已無軍可用,則該軍團將永久移除而無法重建。



因採用歷史變體規則,雙方手牌上限為八張。雖然協約國開始時取得英、法、俄的增援牌(遊戲中新單位均須靠增援牌進場),但因1914年8月第一回合無法使用增援,反而成為較不利的開局。



八月砲火是歷史變體下同盟國的起始手牌,此外還有初期不錯的戰鬥牌弗朗索瓦,法金漢的事件基本上沒有執行的機會、SUD軍團與向大海進軍的事件則需看機會,至於沒有抽到德軍東線指揮部則是比較可惜的...。



1914年8月第一輪,同盟國首先執行八月砲火的事件,提升兩點戰爭狀態、將列日要塞夷為平地,並啟動列日與科布倫茨的德國第一、二、三軍團進攻色當的法國第五軍團。



德軍側翼進攻成功、但攻擊只造成了5點傷害,令法國第五軍團翻面進入減員狀態並撤退至康佈雷,法軍的反擊沒有造成任何傷害。德國第一、三軍團進佔色當,並在歷史變體規則下獲得1點VP。



協約國開闢東線戰場,使用行動點數啟動盧茨克的俄國軍、杜布諾與卡緬涅茨的俄國第三、八軍團進攻塔諾波爾的奧國第三軍團。



俄軍嘗試側翼進攻成功,奧國第三軍團被擊潰只剩一個軍撤退至穆卡切諾,但奧軍的反擊也造成俄國軍的減員而無法繼續挺進。俄國考量側翼攻擊的成功率,僅將第三軍團挺進至塔諾波爾。



同盟國一樣使用行動點數繼續啟動列日與色當的德國第一、二、三軍團,進攻位於布魯塞爾的英國遠征軍。



德軍雖然在側翼攻擊時取得了成功,但整體攻勢並不如預期,英軍則是造成了有效的反擊且守住了布魯塞爾(英國遠征軍應該是整個遊戲中最強悍的單位了,減員翻面後攻擊力仍有4點,但右方的黑點標示此單位不可補員、不可重建,因此往往在開局後不久就被德軍淹沒了...)。



俄軍繼續在東線發動攻勢,進攻由奧國軍駐守的切爾諾夫策。



由於雙方戰力存在巨大的差距,奧軍直接被消滅,俄軍隨即進駐切爾諾夫策並取得1點VP。



德軍抽調後方興登堡防線(歷史上還沒出現...)上的第四軍團,與先前的第一、三軍團持續攻擊布魯塞爾。



德軍的側翼攻擊雖然失敗,但仍整體攻勢取得成功,第一、三軍團由色當前進至布魯塞爾,剩餘的英國遠征軍則撤退至安特衛普。此處德軍的戰線在色當-科布倫茨一線露出了空隙,不過法軍的數量與機動性卻不足以同時佔據亞琛與曼海姆;若僅調動法國第一、三、五軍團佔領色當至亞琛一線,雖可包圍列日與布魯塞爾的德軍,但法軍兵力分散可能造成更大的危機,而令德國第五、六軍團有可趁之機。



協約國使用戰略移動,將兩個俄國軍與兩個法國軍由預備軍格分別移至地圖的東西線上。



此時康布雷的法國軍確實可威脅到德軍後方的曼海姆了,但德國似乎毫無所覺...。



同盟國也使用戰略移動加強了東線的德軍戰力,但卻未意識到西線的危機。



俄國繼續由剛加強的兩個軍團攻擊斯坦尼斯瓦夫的奧國軍。



俄軍前進至斯坦尼斯瓦夫,雖可威脅道奧國第二軍團的後方,但在塔諾波爾一線卻也露出空隙了。



同盟國同時在東西線發動攻擊,東線奧國軍團帶著德國軍前進至倫貝格並使用弗朗索瓦的戰鬥牌消滅了斯坦尼斯瓦夫的俄國軍團,這個行動主要是為了滿足奧國的強制攻勢。



一個德國軍繼續前進至卡緬涅茨並切斷在切爾諾夫策的俄軍補給,雖然包圍了俄軍但孤軍深入仍是相當危險的行動。



西線則調動布魯塞爾與列日的四個德國軍團進攻安特衛普。



戰後順利消滅比利時軍團與英國遠征軍並佔領安特衛普,但後方的空隙更大了。



法國並未意識到德軍陣線的空隙,調動三個減員的軍團與兩個軍進攻布魯塞爾。



法軍側翼進攻成功,重新佔據色當而沒有進入布魯塞爾。德國第四軍團被消滅,第二軍團退回列日,後方被包抄的威脅仍在。



東線的俄國第五軍團移動至杜布諾要塞,並進攻卡緬涅茨並企圖打通切爾諾夫策的交通線。



俄國軍團與德國軍的戰力差距雖然非常微小,但因軍團與軍所使用的火力表差距極大,儘管俄國軍團表現不佳仍得以無損取下卡緬涅茨並消滅了駐守的德軍,切爾諾夫策的俄軍得以重新連回補給線。



1914年8月最後一輪,安特衛普的德軍出擊,進攻位於色當的法國第六軍團。



德軍側翼攻擊成功,擊潰法國第六軍團並進佔色當,剩餘的法軍撤退至巴勒迪克。此時德軍的空隙補上了,反而法國凡爾登一線的部隊全都處在危險中。



意識到伊萬哥羅德與切爾諾夫策的俄軍可能採取的鉗形攻勢,倫貝格的德奧聯軍撤回塔爾努夫。



協約國最後一個行動執行補員,遊戲中俄國與德國的補員點數最多,反映其人力與動員能力的優勢。



1914年8月協約國損失狀況,右側的強制進攻為回合開始時判定,若相應國家沒有在本回合發動攻勢,則須減少1VP。



1914年8月同盟國損失狀況,由於手牌中有後備軍事件且損失並不嚴重,同盟國本回合並沒有使用補員。



1914年9月第一輪,奧國在布達佩斯增援第七軍團,補員重建或增援的軍團必須置於各國首都或補給點,軍則置於預備軍格



俄國使用補員重建了被摧毀的第三軍團,第一輪又增援了第九、十軍團,全部都從高加索山入口進場。



德國繼續在東線增援第十軍團至弗羅茨瓦夫。



英國則增援第一軍團於倫敦,巴黎的法國第六軍團是先前以補員點數重建者。



同盟國使用戰略移動以預備軍格的德國軍加強東西線的部隊。



協約國使用洗劫比利時的事件,減少1VP(傾向協約國)並增加2點戰爭狀態。



同盟國執行德軍東線指揮部的事件,德軍可以開始進攻俄國要塞。歷史上興登堡與魯登道夫接管東線指揮後,一掃開戰初期東線的劣勢並導引了坦能堡大捷(儘管有很大部分是基於優秀的前線指揮管弗朗索瓦XD)。



協約國使用戰略移動,將高加索山區的三個俄國軍團移至盧茨克的要塞(規則錯誤,需要四點戰略移動點數方可移動一個軍團)。



同盟國使用行動點數讓德軍同時在東西線發動大攻勢。



德國第八、十軍團在東線使用截獲無線電令側翼攻擊直接成功並造成巨大的傷害,完全消滅俄國第二軍團且破壞了沃姆札的要塞(歷史上的坦能堡會戰重演,只是俄軍還沒出門就被加強的德軍擊潰了)。



西線德軍的側翼攻擊雖然失敗,但仍以優勢戰力消滅了位於康佈雷的法國第五軍團,並壓迫法軍撤退至亞眠。



協約國以行動點數啟動方才增援的俄國軍團,在東線持續壓迫奧國防線。小毛奇事件牌雖然可令同盟國增加西線調度部隊的困難度,但因同盟國隨即可使用法金漢事件牌取消其效果、又能增加戰爭狀態,因此協約國通常不會執行小毛奇的事件。



穆卡切諾的奧國第二軍團雖有山地防禦的優勢,但在巨大的戰力差距下仍不敵三隻俄國軍團的力量,殘存的奧國軍撤退置德布勒森,俄國第五、九軍團進佔穆卡切諾。



1914年9月最後一輪,雙方各自執行補員。



1914年9月協約國損失狀況。



1914年9月同盟國損失狀況。



同盟國利用補員將德國第四軍團重建於埃森,1914年秋季第一輪更直接執行後備軍的事件,一舉將第一、二軍團補至滿員狀態。



協約國使用英軍增援第二軍團,令倫敦的兵力增強至兩個軍團,隨時準備渡過多佛海峽支援歐陸戰局。



由於這次採用的劇本會在1914年秋季(本回合)結束遊戲,且雙方均不會進入有限或全面戰爭狀態,同盟國使用行動點數積極地準備佔領更多關鍵區域以取得VP。



普沃茨克的德軍前進圍攻華沙,普熱梅希爾的奧軍進攻倫貝格,並於優勢兵力下消滅了駐守的俄國軍且進佔之。



協約國調度英軍渡海至加萊,並命令俄國第五軍團進攻德布勒森,第九軍團進攻倫貝格。



俄國軍團重新奪回倫貝格並進駐德布勒森,距離奧國首都布達佩斯與維也納只有兩步之遙。



德軍持續於東西兩線發動攻勢,西線第二軍團進佔奧德斯坦、第三軍團進佔康佈雷,共同攻擊位於加萊的英軍。



由於加萊屬於沼澤地形,協約國使用惡劣天氣的戰鬥牌阻擾了德軍的攻勢,但德國第一軍團佔據蒂耶里堡、另一個德國軍佔據訥韋爾與默倫,徹底切斷了凡爾登一線的法軍退路。



協約國增援法國第十軍團於巴黎,企圖奪回蒂耶里堡。



由於凡爾登一線的法軍補給遭切斷後已無法行動,同盟國命令位於興登堡防線上的德軍全數撤離並前進至蒂里耶堡與默倫加強對巴黎的壓力。



協約國集中加萊、亞眠與巴黎的英法聯軍進攻康佈雷,雖然側翼攻擊沒有成功仍擊潰了德國第三軍團,並迫使德軍撤至色當與奧德斯坦。由於康佈雷目前就如先前的色當一樣是個三面受敵的位置,且加萊的英軍已受損而需防備奧德斯坦的德軍、巴黎的法軍又不可能忽視蒂耶里堡與默倫的威脅,即便獲勝了聯軍仍不敢跨入康佈雷。



同盟國命令東線位於坦能堡的德國第八軍團進攻科夫諾堡壘的俄國第一軍團,西線則由位於蒂里耶堡的德國第一、六、七軍團及默倫的第五軍團與軍一起進攻巴黎。



德軍再次使用弗朗索瓦戰鬥牌,但雙方都沒有取得顯著的成果。



巴黎攻防戰雙方則是竭盡全力,法國第六軍團雖然敗退但以額外一個軍損失的代價守住了巴黎(正常的平原是地形是不允許戰敗方以減員來避免撤退,但因巴黎設有戰壕因此勉強得以保住)。



協約國調動亞眠的法國第十軍團回防巴黎,並命令卡緬涅茨的俄國第二軍團前進至穆卡切諾,伺機進攻奧國首都。



1914年秋天最後一輪,同盟國放棄1點VP的事件牌並使用行動點數調動色當的德國第四軍團進佔康佈雷,第一、五、六、七軍團再次進攻巴黎,並命令位於塞拉耶佛的奧國第六軍團後退防守布達佩斯。



德軍的攻勢效果不如預期,法國第十軍團與一個軍被擊潰,但巴黎仍牢牢地握在法國手中。



雖然通往布達佩斯與維也納的路徑被奧國第六軍團擋住了,協約國仍命令俄國第二、五軍團進攻布達佩斯。



俄軍請出普利夫將軍,可惜在優勢兵力下不僅側翼進攻失敗、攻擊威力也不如預期,僅僅擊退奧軍但仍奪下了布達佩斯。



1914年入冬前協約國的損失,法軍幾乎損失殆盡。



由於凡爾登一線的法軍是被切斷補給且於回合結束時被消滅的,這四個軍團與四個軍都將永久解散而無法再重建。



同盟國的損失遠較協約國為小;值得一提的是奧國軍團,滿員時戰力與俄、法軍團一樣都是3點,但一旦承受傷害減員後,戰力會直接降為1,據說是為了模擬奧匈帝國平時滿編的部隊都是正常狀態,但如果受損或補員後因國內兵員來自於不同民族而常常導致彼此語言習慣不通,戰力受限於彼此溝通協調困難往往會大幅下降的情況。



最後亦出同盟國意料之外,被圍攻的華沙並沒有投降,這支部隊若沒有在第二輪被送至華沙應該可以在東線發揮更大的功能...。



劇本結束時的東線戰況,若不是因為這回合遊戲就結束了,俄軍應該無法如此肆無忌憚地長驅直入奧國境內。



南方戰線基本上沒有變動,塞爾維亞薄弱的陸軍不太可能主動進攻,而奧國面對俄國的攻勢通常也沒有餘力再處理這一條戰線了。



協約國的西線已經徹底失敗了,法國雖然守住了巴黎但已將所有力量耗盡,接下來境內包括首都的剩餘六個關鍵地區都絕無可能守住。



最後VP位置為12,這個劇本勉強算是平局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陸軍,並不像現今中華民國這種小而美的國軍。當時一個步兵師就有1至2萬人左右、一個步兵軍約4至6萬人、一個軍團更是高達15至20萬人,相較之下國軍一個軍團只略等於當時的一個軍、整個陸軍的人數更是連當年一個軍團都不及;不過因為一次大戰前受限於軍事科技發展狀況,其戰鬥力還是以人力為主,拿現代部隊的人數相比並不公平,只是提供一個大略的印象。遊戲中一次戰鬥最高可能造成7點傷害,通常意味著一個完整的軍團消滅加上一個軍的減損,實際上等於20多萬人的傷亡。這次劇本中1914年8月結束時,同盟國大約損失了60萬人、而協約國是他們的兩倍,現實中則是相當於整個台南地區的人口都蒸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總共造成超過3500萬人傷亡,戰棋中每個棋子背後所代表的含義,我想是在愉快地進行遊戲時不能遺忘的。